Springe direkt zu Inhalt

德中校友学术网络 | 生活智慧

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资助的德中校友学术网络(DCHAN)旨在搭建与中国相关的人文社科领域项目合作平台,增进外国校友和德国留华校友之间的联系,系统深化现有的德中合作。在此框架下,两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将共同组织一系列会议、研讨会和报告活动。

该学术合作围绕“生活智慧”这一话题展开。“生活智慧”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艺术一样,都是实践哲学的基本话题之一。在当代“西方”的学术讨论中,代表个人伦理的“生活智慧”一再被反复提及。这也表明,对人类日趋重要的生活方向不能仅由笼统的道德法律框定,还受到个体生活及其规范的影响。“生活智慧”涉及动机问题,也即人们遵循特定道德体系的缘由;“生活智慧”涉及与公民社会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生活智慧”涉及道德观的正确性,也需在基本需求发生冲突(如安全和自由的冲突)时做出评判;当然,“生活智慧”涉及最多的还是在多样世界观主导下的现代社会中很难统一规范的个体生活问题。它不仅能从伦理角度解决生活难题,还能解决文学、艺术和社会政治问题。

在中国,“生活智慧”问题具有核心价值,其影响力覆盖人文学科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切伦理的基础,它是行动概念的准绳,这儿的“行动概念”与其说脱胎于“回应过程”(伯恩哈德·瓦尔登费尔斯),还不如说来自人与世界独立、具体的变化过程。所以道教传统中的责任观源自伦理,它提醒人们小心道德,并将存在性抉择与生活关系而非人的自主性联系在一起。提倡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也将实际生活作为其中心。正如每一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法则,每一个人的生活也可被视作一部作品,也由此带来众多文学和艺术角度的解读。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历史不仅起着说明性的作用,也在创造概念和证据。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跨文化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在比较理论研究上,中国高校的德国研究中心先行一步,尤为擅长以“开放性注释”、发散思维、新式历史书写理论和哲学理论为工具,从跨文化角度解决生活实践问题。

若将这些问题放在“生活智慧”的伦理框架内,我们不难找到一系列可供人文社科领域中德机构在校友网络框架内展开合作的相关研究领域。除意义需求、自我实现、幸福感、社会和谐和尊严等一般伦理和文化比较问题外,不同的个人和社会伦理、心理享乐主义、承认理论、集体视野、生活水平差异问题也在讨论范围之列。

相关活动